历史的缩影
1996年11月5日,第一届“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”正式开幕,由于举办地点在珠海,又被称为“珠海航展”。
第一届航展共签订了 16 个项目,总价值超过百亿人民币,还举办了一系列活动,总体上是成功的,但在这份成功背后,却隐藏着一丝令人心酸的事实。
航展上最受关注的装备,都属于外国,尤其是俄系的苏-27、苏-30、伊尔-76,更是吸引了观众和媒体的大多数目光,相对而言,国内公司的展台周边,则显得冷冷清清。
其实也难怪大家不感兴趣,当年在航展上亮相的国产航空装备,主要是“歼-8M”战斗机、“运-12”运输机和“直-9”直升机。
歼-8M是歼-8系列在当时的最新改进型,而歼-8属于二代战斗机,首飞时间是1969年,歼-8本质上是仿制苏联的“米格-21”战斗机。
而“米格-21”的原型机首飞时间,更是早到1955年,虽说歼-8M经过了一系列改进,和“米格-21”有了很大区别,但说到底还是同代的。
考虑到歼-10的首飞要到1998年3月,歼-8M虽然放在世界上性能不咋滴,却已经是那时的我们,为数不多能拿得出手的了。
“运-12”运输机是运-11的改进型,运-11首飞于1975年,是一款轻型运输机,最大起飞重量3.5吨,最大载重量不到一吨。
“运-12”的数据稍好,不过载重也就3吨左右,和同场的伊尔-76比,简直是个小不点。就是这种“小不点”,那时我们也没几架。
“直-9”直升机,1992年首飞,仿制自法国的SA365N1“海豚”,“海豚”的原型机1972年首飞,是一款军民两用的中型直升机。
由于工业水平的差距,“直-9”存在很多不足,比如最大载重只有4吨,其中外挂只能是一吨多点,带不了多少弹药和装备。
能执行的任务有限,综合数据和美国的“黑鹰”、俄国的卡系列、米系列相比,差距不是一星半点。
这就是那个年代中国航空工业的现实,也就难怪观众们对航展上的国产飞机不太感兴趣,更愿意去看外国的飞机。
小时候我很喜欢买军事杂志,距离我们家几百米的地方有个报刊亭,里面总是摆着几本军事杂志,我时不时会去买一本,渐渐地,家里攒了一堆军事杂志。
看得多了就会纳闷,似乎杂志上介绍的飞机都是外国的,几乎见不到对本国飞机的介绍,其中有一本父亲买回来的,说是介绍中国的航展(也就是珠海航展)。
年幼的我本能地认为,中国的航展肯定是介绍中国的飞机,于是兴致勃勃地拿来看,结果从头看到尾愣没看到一款国产飞机,感觉怪怪的。
后来才知道,那个年代我们没多少拿得出手的飞机,军迷们在无奈地盘算着用歼-8对抗F-22呢,让杂志的编辑去写国产飞机,估计他们自己都觉得心虚。
直到2011年歼-20首飞,两年后,运-20首飞,军迷和编辑们才挺起了腰杆子,也是从2011年后,各种军事杂志上介绍国产飞机的内容,肉眼可见地多了起来。
2016年的珠海航展,两架歼-20在会场上空进行了两分钟的飞行表演,虽然只是简单的通场和盘旋爬升,并不复杂,但还是引爆了舆论。
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歼-20距离入役不远了,果然不到一年后的2017年9月28日,在国防部行记者会上,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告诉媒体,歼-20正式入役。
当年的珠海航展,还有另一重惊喜,就是运-20也来了,空中一架飞行表演,地面一架静态展示,有意思的是,在它的不远处停放着一架伊尔-76。
运-20是2013年首飞的,三年后的2016年便正式入役,能够说是神速了,有了它,我们终于摆脱了对俄制“伊尔-76”的依赖。
正如前面所说,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空军,运输机只有自产的运11和运12,都是轻型机,运不了多少货物,严重缺乏大型运输机。
自己没有能力研制,便趁着苏联解体,俄罗斯急需用钱的机会,先买了10架伊尔-76,接着又陆续买了8架。
区区18架无法显然满足需求,于是在2005年,我们打算和俄罗斯签一笔大合同,一次性买34架伊尔-76和4架伊尔-78空中加油机,伊尔-78是由伊尔-76改进而来。
谁知道协议签署后,俄罗斯突发奇想,脑袋一拍(方式很俄罗斯),要求涨价27%,否则就不履行合同,远超我们能接受的底线,于是合同停滞。
又过了两年,2018年的珠海航展惊喜更多,国产装备彻底成为主角。这一年,先是装备国产矢量发动机的歼-10B验证机进行了“落叶飘”、“眼镜蛇”等经典动作表演,证实了国产矢量发动机的进步。
接着是航展的闭幕式上,4架歼-20组成编队,进行了大约20分钟的表演,相比两年前的犹抱琵琶半遮面,这次连两个弹舱都进行了公开展示,所携带的六发导弹清晰可见。
也正是在2018年,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加速,歼-20和运-20的量产驶入快车道,年产量开始突破两位数。
当然,中国航空工业的进步速度之快,令人眼花缭乱,以致于不久后,连歼-20大家都提不起兴趣了,昔日的小甜甜变成了牛夫人,都在期盼轰-20亮相航展。
2024年珠海航展前,舆论习惯性地起哄今年轰-20要亮相,虽然一如既往地没等来轰-20,但必须得说,多款新亮相的装备也足以令人惊呼。
首先是歼-35A,这款飞机完全是意外惊喜。资深军迷都知道,歼-35A来源于2012年公开的歼-31,本来不是空军项目,属于沈飞自筹资金研制的。
2014年珠海航展上,歼-31的原型机在飞行表演时,发动机还喷出大坨大坨的黑烟,场面颇为尴尬。后面每次亮相,机头都插着一根空速管,表明还在初步试验阶段。
多年来,始终没量产的消息,和2017年入役的歼-20相比,歼-31的进展非常不顺,加上其性能一般,军迷们普遍觉得装备是不可能的。
如果运气好就卖到海外,赚点外汇;如果运气不好,就只能下马。没想到,这次的珠海航展,歼-31获得了歼-35A的正式编号亮相,A是空军的,代表郑重进入空军序列。
对于歼-35A的具体用途,目前还不太明确。从最新的资料来看,它也是一款空优战机,和歼-20的生态位是重叠的,考虑到没有侧弹舱,身形还比较瘦,载弹量不会大,也做不了“炸弹卡车”。
未来的真正使用场景,可能还是要上舰,还有部分替代作为三代机的歼-10和歼-11(无法完全替代)。
在歼-15T出现之前,普通的歼-15是基于滑越航母设计的,由于没弹射器,歼-15无法满载起飞,使得无论是载弹量还是作战半径,都受到不小的限制。
歼-15T则是基于弹射航母进行的改进,前起落架更为粗壮,并且还有牵引杆,这些是弹射起飞的典型特征,说明歼-15T具备了弹射起飞的能力,可以在作战中实现满载,大幅度的增加载弹量和航程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这架在航展中亮相的歼-15T,装备的还是国产的“太行”发动机。
直-20J是直-20的海军型号,专门用于反潜的。反潜能力的缺失,向来是中国海军舰艇的痛点,关键就是缺乏合适的反潜直升机。
很长时间,我们的海军舰艇只能用直-9来反潜,然而前面说了,直-9的个头实在是不够,带不了多少设备和弹药,勉强能用而已。
而直-20J是直20的舰载型号,装备两台国产的“涡轴-10”发动机,最大输出功率1600千瓦,最大起飞10吨,比直-9强太多,是真正的反潜直升机。
航母编队有几项装备属于核心战力,缺失其中一项,作战能力会大受影响,分别是:舰载战斗机、反潜直升机、舰载预警机和电子战飞机。
舰载战斗机是歼-15基本型和歼-15T,未来歼-35也有一定可能会上舰,舰载预警机是空警-600,还有电子战飞机歼-15D,再加上作为反潜直升机的直-20J,中国航母编队终于有了完整的作战能力。
当然,本届珠海航展不只有空中装备,陆上装备也很精彩,尤其是“机械狼”得到了很高的关注度。
和“机械狗”相比,“机械狼”明显强得多,拥有了集群作战能力,四只为一群,一只负责侦察,一只负责后勤,两只负责火力输出。
不少人已经在设想,未来或许能用“机械狼”取代步兵,执行各种地面任务。虽然“机械狼”还存在不少缺陷,比如电池的续航时间就几个小时,战场上没电了怎么办。
有朝一日,天空是密密麻麻的无人机和巡飞弹,地面上是数量庞大的“机械狼”大军,那场景光是想想都可怕,真正的无人化战争。
珠海航展办了这么多年,国产装备的关注度从低到高,主角从外国装备变成国产,正是中国空军乃至航空工业体系的发展缩影。
本届珠海航展的意义绝不是成交量论英雄,而是世界军贸体系的变革将以此开始,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将影响到世界军事发展叙事和作战模式。
我们有理由相信,未来几届的珠海航展,装备的代差感会慢慢的明显。这也进一步说明,我国正在跨入崭新的作战体系和领域。
目前,我国的工业占全球约30%,贸易顺差规模占全球的40%,一年下水的海军吨位能顶上66%的德国、三分之一的法国、四分之一的英国。
只不过,无数军迷们心中仍有一丝遗憾,既然已经亮相了那么多20,能不能再亮相一个20,真的就缺那一个,至于是哪一个,你们懂的。
从歼20服役起那年,中国空军就是世界第一。原因也很简单,有它在,所有的对手都飞不起来,它对F22是全面压制,F22最引以为傲的机动在它没有发挥的余地,同样,老美也在嫌弃它的二元矢量喷口,矢量喷口在传统空战咬尾战术发挥的作用极大,能迅速改变机头指向,把目标套入雷达照射视角内。但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出现改变了这战术,360度全景视野,不存在盲区,基本是靠近就被锁定,配上大离角格斗弹,连机动的机会都没有。
航空工业走上正轨了,也就没有美西方啥事了。他们最大的幸运就是龙国不像他们抹黑的那般有威胁,相反,还很温和,这是他们的幸运,也是老子的无奈!
上一篇:二战期间英军的步卒连其编制和兵器装备状况
下一篇:双螺旋高效洗砂机专利惊现山东华浒重工引领行业新风潮!